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來減少碳排放量,提高對大規模間歇式能源的消納能力,針對社會各行各業的需求提高供電可靠性,提升電能質量,這是國內建設
智能電網的主要動力所在。
在我國,建設智能電網主要有兩條主線:技術上體現信息化、自動化、互動化;管理上體現集團化、集約化、精益化、標準化。電網智能水平的提升,不光是管理手段的提升,更需要電網內部管理理念隨之變化。
眾多問題待解
目前國內配網自動化的建設風風火火,但很多建設者對于要達到的目標和實施路線不明確。由于配網自動化的投資很巨大,必須“好鋼用在刀刃上”,不應全面鋪開,針對不同級別的供電區域有差異化的實施方案。目前國內的配電網一次網架結構較薄弱,單電源供電較多,不能滿足N-1原則,無法實現饋線自動化這一重要功能。
一次設備技術相對成熟,為了滿足遙控的需要,要進行電控化,甚至智能化的改造。自動化終端設備實現分布式智能處理還需要實踐檢驗其成熟度。通信平臺的建設至關重要,目前主要考慮采用光纖、無線、載波等通信技術的混合使用,但在具體的選擇上還未達成共識。海量的配網自動化設備維護,對供電局的人員配置和技術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2、可再生能源、儲能及微網能量管理
未來城市內實現高密度可再生能源發電,會根據發電規模的大小在配電網或用電網層面實現并網運行。為了消抑太陽能光伏發電的間歇波動特性,會配套建設儲能裝置。受城市內占地和投資金額的限制,而儲能則因技術不成熟、成本高企等因素,導致清潔能源及儲能目前的建設都很難大規模商業化推廣。微網能量管理作為智能電網重要研究課題,目前還處在研究階段。
3、電動汽車充電
我國寄希望于電動汽車能帶動汽車產業的發展,實現“彎道超車”。但電動汽車整個行業的運營模式還有待研究討論,目前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都已確定了以換電為主,充電為輔的運營模式,但汽車廠家希望全部以充電為主,畢竟電池在整個電動汽車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利潤。在換電模式方面,究竟是以就地集中充換電為主,還是配送換電為主,也存在著較大爭議。不過,就目前的市場運營狀況和國家的政策來看,換電模式,似乎有被“冷落”的趨向。單臺充電設施的功率可達幾千瓦,大規模充電設施與主電網的協調運行和有序充電控制,是電動汽車發展中不可忽視的技術難題。
政企學界共謀發展
要建設一個安全可靠、優質高效和靈活互動的
智能配電網,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由北極星電力網主辦,北極星智能電網在線承辦,華北電力大學培訓學院支持的“2012智能配電網及其關鍵技術研討會”將于2012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隆重舉行。
屆時,各省市及地區電力公司代表、電力院校研究機構領導、教授、相關行業協會專家、以及國內外知名儲能、電力技術專家,以及業內龍頭企業、行業媒體齊聚一堂,共同探討智能配電網發展中遇到的關鍵技術和產業發展等問題。